1942年,一粒子弹被枪膛的爆炸惊醒,匆匆越过枪管,划破空气,直逼这座古老城池的心脏。这是整整70年前,第三次长沙会战,烈火焚烧出道路,鲜血流淌成河流,异族人扔下他们丑陋的尸体远遁,一座老城池站立在失血的硝烟之中,一个民族用生命写就了这段疼痛的光荣。
历史的疼痛,越远离痛的越是刻骨铭心。今天漫步在长沙城内,每一条街巷每一个地名,无不演绎着白日的繁华与夜晚的宁静。但你张口喊一声,街巷的名字从2012年倒转回历史的峡谷,回声中仍然感受得到暗夜里的火舌,和阳光下的利刃。今天登临岳麓山,那一处处墓冢坟茔静穆无声,曾经镌刻了无数姓名的麻石,也会在风吹雨淋中老去。但你去伸手抚摸每一个名字,70年前他们也曾是血肉之躯,也曾青春四溢,有爱恨悲欢。
在麓山之巅东望长沙,大城历历,湘水茫茫。懂得登高自卑者,未免眼含热泪。纸写的历史,大抵偏爱成败功名。八年抗战,我中华民族是最终的胜利者,但这胜利伴随的是山河焦枯生灵涂炭。城池得失,战役胜负,都不过是历史穷历时间的方式。真正值得歌哭者,乃是浮尘背后那些大写的人。我们当永远铭记,当异族的铁蹄将要踏碎我们的家园,是这些人以他们的身体为盾牌,以他们的热血为武器,使我们的妇孺不沦为永远的奴隶。
一个民族必须记住那些为共同利益牺牲殒命的儿女,而不是以种种纠葛为藉口去淡忘,这是民族的底线。清明时节,温故1942,记起一场战役,记起一座城池的旧时荣光,更要记起那些曾经为延续民族根脉虽殒身而不恤的热血儿郎。平日登山,可以随性闲游。清明登山,最须庄严肃穆。一束花,一个注目,都可以是穿透历史直抵当年的慰藉。每一个人,都是民族的一部分,你的遗忘常常展示着整个民族的真正性情。
死者长已矣,生者犹可追。1942年的20男儿,若有幸存身人间,今天已经是90高龄的老人。老吾老,以及人之老,此乃人之常情。何况,我们所面对的是这些曾经为民族浴血焚身的老人。追忆1942年的战事,这些健在的亲历者,才是真正光荣的奇迹。在这些老人面前,我们的内心应当无限柔软。1942年的那一粒子弹,已经锈蚀于历史的深处,我们的内心却不可以。

来源:潇湘晨报 |